—
把铲子卖给挖金矿的人。
来源 /SaaS学姐 (ID:gh_5c7314bf3a9d)
(资料图)
作者 /假装是运营
01
在中国,面向中大型客户做SaaS已经成为了共识。
“小客户死亡率太高,上线后还没跑通流程,客户就垮掉了。”
“成交价格不高,很容易流失或者转去使用竞品,谈什么客户成功,更别提NDR了”。
这样的吐槽,在沟通中屡见不鲜。
为了追求数倍于小客户的LTV,SaaS企业不惜付出高昂的成本,去搏击大客户的青眼。
Salesforce,全球SaaS的领军者,践行大客户理念, 把90% 的财富五百强企业 纳入囊中,销售费用率常年在40%徘徊。
瞄准大客户的北森,2022年财报数据显示,销售费率为49%,研发费用率为38%。可见大客户的客情维护和产品交付,哪个都不是好啃的骨头。
吴昊老师这样总结服务大客户的现状:“需要投入大量人工服务,客单价虽然很高,但周期长,毛利率大概只有 20% ~30%。而标品 SaaS 的毛利率大概在 80% 。”
距离第一批软件产品进入中国,已经过去30年。
服务方式从软件、ASP、再到SaaS,而产品形态,仍是传统的CRM、ERP、HCM三件套居多。
期望All-in-one的大客户诉求,为了拿下大客户不得不响应一切的信息化服务商,或许都是原因。
先有信息化意识,才有信息化。而如果信息化意识的指挥棒还活在2G时代,怎么指望我们的SaaS能与时俱进呢?
一个令人遗憾的数据——中国的SaaS占公有云比例为全球倒数。
创新已经远远落后于基建。
ps: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……为防止失联,请大家把我们 设为星标,否则可能无法再收到我们的推送。点击下图 即可三步完成星标
· · ·02
把信息化意识的先进程度比做一条河流。
上游与海洋接壤,最先被外界先进的思想冲击,慢慢地,思想流到中游,最后到达下游,先进的思想已经所剩无几。
那些在河流上游的个人和企业,成为了SaaS践行创新的土壤,滋养出不少小而美的项目。
这些项目往往具备这样的特性。
-不刻意追求市场快速增长,往往是小团队作战。
-坚定守护自己的能力圈,做什么和不做什么都非常清晰。
-服务的市场规模或许不大,但不阻碍团队持续深入,给到更创新的解决方案。
-有强烈的个性化气质和geek精神。
-工具性SaaS居多,PLG是常见的推广方式。
可喜的是,凭借更低的成本投入,这些团队往往能够较快的实现自给自足,2-3年盈利的现象这一领域频频出现,而一般SaaS盈利的平均周期则是8年。
在广深地区,就有不少小而美的团队,专注解决跨境电商这一成熟行业的业务问题。围绕着出海经营的商家,从营销到开店,从支付到结算,联通了整条业务线,也构建起完整的生态集群。
把铲子卖给挖金矿的人,是这类企业的共同目标。
那么,这些小而美的SaaS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呢?
首先,他们够标准。
只有够标准才能降低成本,而管理和业务型SaaS会被困在三种复杂性上,把产品标准化的难度提升到极高。
第一是业务复杂性。同样去做某个业务,100种公司可能会有100种做法。如果没有可奉为公理的最佳实践,每个客户都会以实现业务为目标提出种种操作要求,转化成通用系统设计就更不可能了。
第二是管理复杂性。不同规模、不同层级的组织架构,会导致管理需求的天差地别。小微公司,国企央企、集团公司、跨国公司,无论是在组织架构的管理,还是在管理目标上,都不太一致。
第三是认知复杂性。需求由老板、主管、使用者发起,而三个关键角色的认知水平,既取决于他们本身,又取决于公司的发展阶段,每个公司内部都难以统一,更何况SaaS产品需要在成百上千个用户上寻求统一的认知共性,再来标准化产品方案。
那小而美的SaaS呢?
他们只关心场景。
选择某个细分场景,远离客户的主营业务、远离客户的组织架构和管理,哪怕为此把场景拆得极细极小也没有关系。
把场景里的解决方案做到足够专业,让困扰于场景的客户得到的及时止渴的解决方案。
例如Xmind工具,创立十来年,只是瞄准画思维导图的场景。坚持小而美,持续优化工具效率,却也能收获广泛的客户群体。
其次,他们够尖锐。
尖锐是指提供的解决方案深入、有效、专业。
DeepL是一家主打翻译的公司,他们骄傲的宣布“我们是世界上最好的翻译机器”,并在官网公布了对比量化的结果。
作为用户,很容易被这样的“专家感”触动,建立信任,而这份触动也会转化成PLG的一份力量。
因为专注于场景,小而美的SaaS往往在领域内积累了更多精深的力量。
很像是不善言辞,但实力超群的理工科男生,总是能不停挑战自己,解决考卷上的附加题。
所以,如果要追求小而美,势必要在专业领域做到超凡拔萃,与管理型和业务型的SaaS不同,这个领域的市场更加集中,更加的赢家通吃。
最后,他们够个性。
从官网就能看出来这些团队的道与术,感受到理念和行动的一致性。
图片是浮墨Flomo产品的官网,创始人之一少楠是以善于折腾闻名的产品,从丁香医生离职以后不停在创造“小产品”。
官网不多的内容中,专门强调了自己的能力圈,并推荐客户在其他场景使用某些产品,且,白纸黑字列出了郑重承诺。
没有堆积的产品介绍,更多的是产品精神的传递,再到细致的如何使用产品的方法论。
通过几页的文字,你已经被打动,当感性先入为主,为爱买单又有何不可?
永远值得询问的问题是:你是在响应客户?还是影响客户?
如果是前者,可能你的利润率并不会高,而如果你是后者,或者试图做后者,你的失败率也不会低,但是有可能走出一条全新的路。
最后回到本文提出的问题,小而美的SaaS在中国能走通吗?
虽然聊了小而美的产品的特征和打法,但这个问题的关键需要回到创业者本身。
首先你要甘愿成为一个小而美的公司,不去追求以亿计数的市值,或许还要抵御资本的诱惑。
其次你要以3年5年为基础,踏踏实实的踩上土壤,心向阳光,把手弄脏。
没有一点是简单的,但健康的生态就是需要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。
如果所有人都去做大客户,都去做PaaS,都奉行一体化,那么中国的SaaS的未来,必不会百花齐放。
加入我们
专题推荐
点个「在看」,和我们一起聊聊关键词: